佛山专业刑事辩护律师
法律咨询热线:13686553591
当前位置: 首页 > 律师文集 > 自首知识

罪犯自首有没有时间限制 自首犯的法定从宽处罚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2年9月21日 Tags: 罪犯自首有没有时间限制,自首犯的法定从宽处罚是怎样的  来源: 佛山专业刑事辩护律师     http://www.fsxslvshi.com/

  许洪菲律师,佛山专业刑事辩护律师,现执业于广东汇顺律师事务所,具有丰富的法律务实经验,深厚的法律功底,秉承着“专心、专注、专业”的理念,承办每一项法律事务、每一个案件。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严格的服务制度为保障,以良好的社会关系为通道,以娴熟的职业技能为手段,竭诚为境内外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罪犯自首有没有时间限制

我一个亲戚因为侵吞货款潜逃在外,最近和家人联系准备自首。请问一下自首是否有时间限制

律师解答:

自首是指在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或其他有侦察权的机关尚未发现或尚未完全发现嫌疑人所犯罪的时候,嫌疑人将自己所犯的罪行如实供述或虽已发现,但仍然未能掌握嫌疑人行踪的情况下,嫌疑人自动向上述机关投案的行为。因此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只要在犯罪行为被发现前均可。

相关法律知识:

1.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2.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3.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4.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自首犯的法定从宽处罚是怎样的

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犯罪较轻的,还可以免除处罚。可以看出,对确定为自首的被告人,法院在对其量刑时有四种法定的裁量方式: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除处罚或不从宽处罚。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对自首的犯罪分子的法定从宽处罚幅度规定得过宽,与我国刑法规定的量刑原则不相符合,对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处罚,不应当减轻、免除处罚。其理由如下:

一、刑法对自首被告人的从宽处罚规定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章中的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相适应"。即刑法理论上的罪刑相当、罪刑相适应原则,它是在对犯罪分子量刑时一个总的原则,也就是罪重的量刑要重,罪轻的量刑要轻,各个法律条文之间对罪刑要统一平衡,不能罪重的量刑比罪轻的量刑轻,也不能对罪轻的量刑比罪重的量刑重,它不仅要体现在刑事立法中,更要贯穿于整个刑事司法活动中。犯罪分子作案后,其所犯罪行已经完成,社会危害性也已确定,也即罪行的轻重已基本确定,不会因为自首而改变。

二、刑法对自首被告人的从宽处罚规定不符合具体的量刑原则。在规定刑罚的具体运用,即如何量刑时,刑法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规定判处"。这是对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化,也是量刑的一般原则,根据该条规定,在量刑时必须以犯罪事实为根据,这是依法定罪量刑的客观基础和前提,在量刑时,应当根据查明的基本犯罪事实,在准确认定犯罪性质、全面分析犯罪情节和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准确量刑,而投案自首与本条款规定应当考虑的几个因素均无关联,自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人身危险性小,可以在量刑时酌情考虑从宽处罚。

三、刑法对自首被告人的从宽处罚规定容易被利用。司法腐败提供了条件。投案自首,是犯罪事实之外的案件事实,犯罪分子在作案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其罪行,可以使案件得以顺利侦破,节约十分有限的侦查资源,但投案自首只能说明犯罪分子有认罪、悔罪的诚意,属犯罪后认罪态度好的范畴,不应因此减轻、免除处罚,它不同于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等情形,不能改变犯罪事实,对犯罪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也无任何影响,但却规定了与社会危害性很小的犯罪预备相类似的处罚幅度,明显与刑法规定的罪刑相适应原则不符。



首页| 律师介绍| 专长领域| 法律文集| 相册影集| 案件委托| 人才招聘| 法律咨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All Right Reserved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闽ICP备05004616号 佛山专业刑事辩护律师
All Right Reserved Copyright@2024 版权所有 法律咨询热线:13686553591  技术支持: 大律师网